篇一:知足方能常乐800字议论文
知足是一种自知的智慧,常乐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拥有这种智慧和心态的人,往往能活得坦然、幸福。
曾在小学课文里读过有这样一个故事: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应有尽有的家具和财富。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和用斧头的人。
人类如果不知满足地向大自然索取,这种贪欲,终究害了自己。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大海本平静,人的欲望,却在兴风作浪。”可见人的欲望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欲望有时候会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但如果不会把控欲望,就会在欲望中迷失。私欲太重,永远得不到满足,就会想方设法去算计别人,最后把自己一步一步逼上绝路。
我们要懂得取舍有度,适可而止,这叫知足。知足,是一种自知之明的智慧。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有一天,罗斯福家失窃,损伤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不是我。”
罗斯福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他遭受损失后仍能想得开,看得透,照常乐。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不纠结过往,不与小人烂事计较,往往能活得泰然、快乐。
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说:“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意思是人懂得天命就会洒脱豁达,担忧谗言、躲避毁灭只是毫无意义的惨叫而已!要想过上洒脱的生活,一定要抱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知足心态,笑对人生。
幸福没有固定的答案,关键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圆有缺,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就好。心到宽处,茅屋里也能有欢笑;心到窄处,宫殿里也会有悲伤。
知足是一种自知的智慧,常乐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愿你我都能以一颗淡泊知足之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篇二:知足方能常乐800字议论文
宋代人林逋《省心录》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即使贫贱也快乐,不知道满足的人,即使富贵也忧愁。
中国人喜欢讲“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但也非安于现状的无追求,无理想,而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自利贪婪,对于勒的态度建立在金钱上,唯利是图,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知足,不是一种自我满足,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自享其乐。明朝金溪有个胡九韶,胡先生是一个穷教书的,家庭贫苦,只能一面教书,一面耕田,方可果腹。但这老先生每天精神抖擞,每天黄昏朝天,焚香九拜,感谢上苍赐他一天的清福。他的老婆就嘲笑他,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们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正因为胡九韶对物质条件感到知足,才能获得满足的快乐。如果人人都能如此感恩知足,社会就会减少许多纠纷,也不会有人因想不开而走向绝路。
知足,是向阳而生,心永远朝着积极乐观的一面。有两个人同时去爬山,爬到半山腰时甲望了望回头路说:“太棒了,已经成功了一半了!”而乙却说:“怎么还有一大半没爬啊……”
同样的处境,两个心境不同的人反馈出不同的情绪。可见,知足与否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完美不顺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倘若我们不能知足,那岂能常乐?只有我们淡然处之,报之以歌,生活才能如开盲盒般惊喜与快乐。
知足,让我们在困境时豁达开朗。李白被逐出长安城,却也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诗句,他的一生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佳句,他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发挥,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被誉为“诗仙”。
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之足,常足。”所以人生苦短,知足,方能常乐,当下便是最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