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创业 手机 疯狂 自己 发明 华人 坏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通用顶部广告位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精选14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篇一: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江南小镇,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我早就想去体会一下陈逸飞画下的江南小镇,体验一番民风民俗,品味其中所隐含的古风古韵。这次终于满怀期待,出发了。

到了古镇,坐上游船,沿着河道慢慢前进,我的心仿佛也随着古镇的节奏慢了、静了。“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远处由石头砌成的拱桥倒表面,被雨水侵蚀的凹凸不平,但阻挡不了桥上络绎不绝的行人,一如百千年前那样。啪,哗!啪,哗!”船夫划桨的声音带着特有的节奏响着,透澈的、翡翠绿色的水面上,清浅的涟漪荡着……啊,江南!你真美!

“囡囡,回家喽!”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河旁窗户中探出头,四处张望着,最终将视线停在远处传来儿童嬉笑的地方。另外一边房子的阳台外,挂上了红彤彤,鲜艳的如火球一般的灯笼。酒楼!这一定是酒楼!船随水转,同样是窗外挂着的红灯笼,这次却隐约闻到了煮茶的清香。不用说,这肯定是茶楼。船行不久,嘶啦嘶啦的翻锅炒菜声不断传来,一缕缕炊烟袅袅的自烟囱里冒出,一阵阵令人食指大动香气扑鼻而来——江南小镇,看上去十分有意思。

我下了船,走在青石板路上,不远处传来了吆喝声,走近,只见一间间白墙青瓦的小房里,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色丝线,雄黄酒,艾草菖蒲,咸鸭蛋,香囊……都暗示着端午节的到来。忽地,空气中弥漫起粽叶的清香。我循着清香味,走进一家包粽子体验馆。

墙上“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文字诉说着粽子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间的故事。馆内,聚集了许多体验的游客。老师傅拿着材料,细心地教游客如何包粽子。粽叶在老师傅手中轻巧地翻转几下,一个粽子就成功出炉了。我也从筐中拿了三片粽叶,把它们交错开进行折叠,上面的粽叶正好压住下面粽叶的一半。接着,我将粽叶折叠成了漏斗的形状,在漏斗中放一小半的江米,几粒红枣,再用江米将红枣盖住,跟漏斗口齐平后,将剩余的粽叶裹过来,包裹住江米,最后用绳子捆扎牢。可别小看这么几步,我也是尝试了好多次,才勉强包了一个基本像样的粽子,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傅们的手法。游客们学得很认真,包出的粽子虽各有异样,但每个都包含着大家传承文化的心境。看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我的心中不禁洋溢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江南小镇不仅仅是“小桥流水人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细细品味它,远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二: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午后的宣城,细雨飘摇,如丝如线。两岸的白墙黛瓦被雨水侵蚀的尽显墨色,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我踏在泥泞的青石板上,寻找着……

向小巷的深处走去,尽头,便是我的目的地。推门进入,卷卷书法作品将被过分漂白的墙衬托的柔和了许多。桌上是一沓沓宣纸,亮度刚好,洁白中带着一丝青色,边缘被裁剪地很齐,灯光从正上方打下来,透光明显。我用手指轻轻摩挲,只感柔软如绵,薄如蝉翼;再用手掌大面积抚摸,质感又变得平滑均匀,细腻紧密,厚薄合适。将鼻子凑近宣纸,墨香与淡淡的乌木沉香交织,净化了心灵,驱走了我心中的烦躁。这看上去真有意思。

一位正调浆的师傅察觉了我的到来:“摸纸啊,也是有方法的。”师傅向我示范着:他用手掌的下边缘和三指接触纸面,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轻轻抚摸着,接着用手摇晃着纸,纸“沙沙”作响,他说,这叫抖纸:“宣纸起源于唐,发展与宋,兴盛于明清,一直到今日,人们练书法时还在使用。小姑娘,要不要……去体验一下制作宣纸的过程?”

“制宣纸要先选择优质的桑麻,这样做出来的纸才能做到不化墨,不变黄,字写在上面才能清晰有形,首先……”我在指导下选材,粉碎,调浆,漏筛,然后是最有挑战性的捞纸,我跟着师傅将长方形的竹帘窗倾斜着往放满纸浆的捞槽中浸下,抬起,再换一面,重复一遍刚刚的动作,然后再举起帘子;一举一放的速度,力度,角度必须正正好好,手法得当。我从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不知道如何控制,果然,纸太薄了些;再试一次,又厚了些;最后我终究是马马虎虎地做出来了,但不精致。师傅对我说:“不必失落,这道工程难度高,很考验经验,一般人想将这道工程做得完美精细需好几年。最后一道程序是烘干,但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烘,这是要去操作间完成的,那里温度太高,我自己去吧。”

许久,师傅捧着一张宣纸走出来,轻轻叠起,用米黄色的纸包住,然后系上绳子,绳子上面还系着一串珠子,我虔诚地接过包裹,推门离开,内心早已震撼万分:体验造纸的过程仿佛跨越时空,遇见了伟大的蔡伦;仿佛跨越千年,看到颜真卿在宣纸上挥笔泼墨,气若虹霓,韵如流泉,超尘脱俗。仿佛,我眼前的就是赵孟頫曾在上面鸾翔凤翥的那张宣纸……

……

造纸术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只有亲自体验过才懂得,这远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三: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撑着油纸伞,漫步在江南小镇,雨如丝般飘来,水珠顺着瓦片“滴嗒滴嗒”地掉落……

江南的春天,总是带着雨丝的。春风的来临,使雨丝乱了方向,向四面八方散去,路上、树叶上、瓦片上……到处都是它的身影。最美不过雨丝在河面上溅起阵阵涟漪,再融入河水中。小河两旁被楼房所占据,推开碎花窗,便能把江南水乡尽收眼底。远处的拱桥在雨中十分朦胧,小桥尽头的垂柳,化作一抹清嫩的绿色,在这楼房丛中格外鲜明。“太有意思了!”我深深陶醉在这画卷一般的美景中。

往小镇深处走,依稀能看到一家亮着灯的小店,我带着好奇走进去。店铺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油纸伞,看上去十分有意思。“咔咔”几声吸引了我,推开门帘,只见一位老者正在用小刀削着竹子,那竹子色泽饱满,十分刚劲挺拔,老者由上往下,一遍遍地把一根竹子削成了几根细长但可以承重的伞骨。竹子浸入水中,老者用木刷洗净污渍,又伞骨将放回水中浸泡。老者抬头,发现了我,一愣,随即微笑着招呼我过去。“有些时间没人来了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浸泡好的竹子,再用纸擦试,吸干水分,铺在布满阳光的台面上,“这是为了收干竹子的水分,让他们更加牢固。”我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晾晒的时间里,我在老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店内其他油纸伞,每一幅图案选自国画的素材,有山水、有花鸟、有人物,富有诗意,我为之惊叹,也对油纸伞的兴趣更添一分。不知不觉,竹子已晾晒完成了,老者带我来到小院中,用刻刀等工具给每根竹条钻孔、拼架、穿线,再串联伞柄和伞头制作成一副伞骨架。

伞骨制成后,伞面也极为重要,老者拿出特制的纸,对照着伞骨裁剪合适的大小、修理边角,并滴上胶水,使伞面能牢固地粘在伞骨上,不会脱落。阳光透过纸洒下,伞已然有模有样。看着老者那沉浸其中的动作,我也体会到了他对制作油纸伞的热爱。

到了绘画环节,他握着小笔,白与红交杂,一朵朵梅花跃现纸上,与黑色枝干相映衬,韵味十足。末了,他在伞面上刷上熟桐油,伞面瞬间发亮起来。桐油干透后,他把伞递给我:“伞送你了。”我接过,连连道谢,仔细端详着那发亮的伞面,有力的枝干上点缀着数朵梅花,颜色相互错综,白黄的花蕊十分清新,边缘浅,内部深,色彩把控很准确,大大小小的花瓣交织,看一眼仿佛身临其境,闻到了梅花独有的香气。梅花旁,有小笔题写的诗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说的正是这油纸伞,历经复杂的步骤,凝聚了老者多年的匠心。而现在,如这位老者一样的人越来越少,这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以及讲究之处也少有人知。我撑开这面油纸伞,轻抚那光滑的伞面,不禁感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精深与美。

我告别了老者,牢牢握着油纸伞,徜徉在雨丝飘落的江南小镇——它的确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四: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夏日的美好瞬间,是在傍晚时分牵起爱人的手追赶晚霞,是听到代表生命力的蝉鸣,是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读书,观影,做自己想做的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烟雨朦胧中远眺,一座青苔满布的朴素石桥,见证过多少岁月流逝?粉墙黛瓦间的斑驳墙皮与残破瓦片,又经历过几多风吹雨洗?

我不知道,只是沉醉于眼前一黑一白,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烟雨江南,看上去真有意思。

待雨小些,我继续着探寻的脚步,很快被一处院子吸引驻足。刚晾晒的布匹在风中轻轻飘逸,虽只有蓝白二色,看似简约淳朴,却一暗一明碰撞出火花,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图案绚丽多姿,千变万化,不乏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寓意美好的纹饰,寄托着人们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憧憬。更让人惊喜的是,眼光悄然洒落,更显出布面美得淡然,美得庄重,美得让人不禁想探索其中的奥秘。我走近仔细端详,发现布中有细纹,呈冰裂状。一望招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里是一家源于道光年间的染坊。我所见的,便是近世三百年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品——“蓝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染料取之与蓼蓝草,镂空花板铺于白布,刮浆,染色,透风,需数道工序方能成品。”我认真阅读着介绍。

这时,一名盘发的年轻女子出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她身着蓝印花布制成的长裙,衬得冰肌玉骨凝霜雪。她温柔地将晒干的布取下,平铺于桌面,用刮刀刮去图案处的防染浆粉,只见她自上而下,小心翼翼刮着,这便是“刮灰”。刮灰后再洗净晾干,既可呈蓝白条纹。而上面的冰裂纹,则是手工印染不可避免的痕迹,终为蓝印花布更添份独有的魅力。蓝印花布,线面交织,青雪绽放,勾勒出民间文化所特有的韵律和美感,美好得像一个浪漫的梦,使人心醉与蓝白世界。我迫不及待转身踏进店铺,选购了一件蓝印花布制的布衣,穿上:秀气却不落凡俗,典雅又不失明快。

天晴彻了。我穿着新衣与友碰头,“哇,这衣服这好看!”我不禁窃喜,更为传统工艺之美感到骄傲。夕阳西下,坐乌篷船而归,两岸灯火渐明,小摊渐密。摊子前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一对情侣拿起紫砂壶端详,穿汉服的女孩围着年长者观看刺绣,几名学生轮流把弄一幅折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表面上是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经济,其实更因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古人智慧的尊重,才使得江南魅力四射,成为中国的特色,华夏的瑰宝。

所以,烟雨江南,比看上去的更有意思。

事情,我爱这生机勃勃的夏天,也爱这明媚的大自然。接下来的日子请你好好生活,好好成长,愿每一个夏日你都能和无条件的爱着自己,愿万事晴朗。

篇五: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清明,趁着难得的假期,忙里偷闲,我决定到周边的江南小镇走走。

初入苏州古镇,顺石阶而下,摇摇晃晃的乌篷船先入眼帘,船夫双手握桨,一撑,一摇,波纹晕开。水鸟低低掠过水面,时而振翅,时而停歇。青苔攀上白墙,近水处,妇人说笑着浣衣,身后孩童熟练地跨过石板桥,穿梭于粉墙黛瓦间。“吱——呀”,古旧的木窗,开了半扇,银发的老妇,招呼着孩子,满面笑颜。水墨画似的古镇,焕发出灵动生机,而我行走其间,顿觉有意思,这次旅程想必不会空手而归了。“滴,答”,落雨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我早有准备,撑起一把油纸伞。绵绵细雨,敲在层叠的青瓦上,发出风铃般的清脆声响。起伏的屋檐下,春雨汇作帘,为古镇披上一层迷蒙的纱。透过雨帘,再看这小桥、流水、人家,又有一种别样宁静的美,真有意思。

雨渐渐大了,我随意找了一家茶馆避雨。茶馆不算大,几张茶桌拥着,袅袅茶香中,人声嘈杂。最前处搭起一个小戏台,后面是古色古香的屏风。一男一女端坐台上,女子穿着旗袍,怀抱琵琶,指尖灵巧拨动,男子则是一身长衫,扶着一把三弦,一边拨弄,嘴中又念念有词些什么。是苏州评弹啊,我曾听外婆放过评弹,咿咿呀呀,慢慢悠悠,又是苏州话,拉长的音调,几乎听不出几个字音,对孩子自然是没什么吸引力的。幼时如此,现在亦然。我挑了靠窗的位置,拿出手机,想打发时间,却发现电量告急。窗外的雨不见停歇,我有些烦躁,无奈将注意力放到了台上。耳边琵琶与三弦的声音错落有致,此起彼伏,不用言语,便能感受到故事的跌宕。“今日——佳节……半日偷闲……”男子明明是在说,却有“唱”的韵味暗含其中。“这个小船出来……昂——嘟噜噜噜噜……”一连串的拟声词,带着苏州话特有的腔调,柔婉中又多些趣味。没想到,苏州评弹这么有意思。

我拿起手边茶杯,轻抿一口碧螺春,淡淡幽香,经久不散,安抚了浮躁。静下心来,繁复难懂的语言似乎也不那么天方夜谭了,偶尔也能听懂几个零散的词句,拼拼凑凑,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白蛇传》的游湖,耳熟能详。“哎——官人……”女子忽地抬高音调,转为唱腔,指尖加速拨动琴弦,偏过头,与身边人短暂地相视一笑,又回过来一人一句。渐渐地,我开始享受起这吴侬软语,清柔小调,感受其中趣味。向外看,雨未停歇,雨声与评弹声相得益彰。青砖,白墙,绿水,在雨水冲刷下,更显素雅模样。像江南女子温婉,像苏州评弹细腻。江南小镇,远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小镇的千年文化,蕴养了江南人民的淳朴细腻,也养育了苏州评弹这样的艺术瑰宝。它融入生活之中,如一杯好茶,或许初看平平无奇,细品却回味无穷。江南文化,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六: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水乡一直令人着迷,正值烟花三月,如此有意思的时节,怎能不下江南?

“滴答滴答”小雨落下,落在白墙上,落在黛瓦上,奏响江南的清筝;水面泛起涟漪,跃起鱼儿,洇开江南的墨色。我手握油纸伞,任伞面上滴落的水珠,肆意亲吻着我。忽地,路旁茶铺小碟子里的一抹绿吸引了我,纤细卷曲的叶,是碧螺春。“像这样茶形细嫩,茶毫多的茶,需用上投法:开水烫杯,再将稍晾后的热水注入杯子七分满处,再将茶叶投入杯中……”在老板的热心指导下,我自己动手沏了一壶茶。待春染碧水,茶叶舒展,氤氲的蒸汽不断翻滚,清气袭人。我迫不及待品尝,初尝,清淡的香气满溢心房;又啜,一丝甘甜萦绕在舌尖;再品,春日盎然生机令人沉醉。宛若我品得不是茶,而是这朦胧细雨中的江南风韵,就连心,也飞到如水墨画一般的美景中去了。这茶,可真有意思。

出茶铺,过泛了青苔的拱桥,我走进一家折扇小铺。

折扇,源于汉末,到而今早已从上流社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已从驱暑之器演变为与书画密不可分的艺术品。小铺里摆满手工折扇,制作精美得令人惊异,有的只是金色扇面黑色扇骨,却典雅精致;有的蝴蝶于其上飞舞翩翩,灵动活泼;有的生长着松竹梅,尽显风流傲骨……

一位老爷爷端坐在店中央,全然没注意到我靠近,只是认真削着竹片。旁边已有几块样品,细看能辨清刻于其上的房屋、灯笼、小桥和小舟。我既不好意思打扰,也想看看扇骨的制作,便站着不动,任雨点砸在我的伞上。老人始终未抬头,一直盯着那竹片,将其镂空,又在边缘慢慢地削,一块块竹屑落到桌面,快堆成小山了,老人一抬手,将它们拂到桶中……不知看了多久,我不忍打扰他的投入,便悄悄走向一旁,轻轻拿起一把折扇静静观赏。扇面丝绸光滑,绘着河畔日出,旁边写着小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扇骨温润,浮雕了一些山水风景,寥寥几笔却尽显意境。我将折扇合上又打开,爱不释手,便让其成为了这次小镇之游的纪念品。

我把玩着折扇,感叹着老人的巧手与专心,沿着青石砖穿过矮回廊。天色已经泛黄,白墙染上了夕阳颜色,黑色屋顶下几盏红灯笼亮起,一扇扇雕花窗陆续关闭,来来往往的行人踏上归家之途。小雨渐停,炊烟飘来,静谧的江南小镇在夜幕中渐渐沉睡。

水乡的文化,无论是那碧螺春,还是那小折扇,都有种让人越浸越深的美。也只有沉入其中,才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中华文化之美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于水墨丹青处,倾听江南雨婆娑,清新淡雅之外,更多一分朦胧之美。

初见江南,河水贯穿整个小镇,正可谓“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乌篷船穿梭在河道之间,荡起层层涟漪,仿若一副动态的水墨画,看似寻常却难得。似虚似实,亦典雅亦悠然。远处的石拱桥若隐若现地倒映在水中,古朴中透出稳重,斑驳里显出坚韧。最惹眼是白墙黛瓦间点缀的大红灯笼,那一抹红,在水墨氤氲间显得如此绚烂又如此和谐。

恰逢漫天的细雨洗涤而下,仿佛这江南小镇的陈旧也被其冲刷干净。我走在石板路上,每看一眼这小镇美景,都是与春光多一次邂逅。在江南小镇,信倚闲亭,或小憩片刻,或谈笑风生,又或只是听雨赏景,放下压力,远离喧闹,静静享受闲适悠然,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也许这就是江南的魔力,既给人以淡雅悠远之感,又富有着朴实可亲之气息。我心中暗想:身临这看似朴实无华的江南小镇,确是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亦是如此。江南人临水而居,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相比,“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便多了几分悠闲与恬淡。每每清晨,在茶香的熏陶中开启美好的一天;每每午后,用微微苦涩的浓茶驱散困意。江南人的生活可谓与茶紧密相连。因此,来到江南必要走进茶馆品一壶好茶才是。

步入茶馆,一阵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陈列在馆中的茶具更是数不胜数,让人不由得心生好奇。只见茶艺师不紧不慢地温壶,烫杯,浸茶。等茶泡好之后,再将茶壶高高端起,让澄清的茶汤像瀑布一般冲入杯盏。待到茶汤的氤氲热气稍稍散去后方可以品茶。“这品茶的诀窍就在这‘品’字,品茶也要讲究三口:每一口都要小,小口谓之品,大口谓之喝;浅浅地抿一口,让茶在口中稍稍停留再缓缓咽下;不要急于饮第二口,不妨留些时间品味余香。”茶馆老板侃侃而谈。

听了这番言论,我端起茶盏,小心翼翼地抿一口茶水,细细品味。果然,在草木的清苦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茶香在唇齿间萦绕,回味悠长,让人不由精神为之一快。再饮一口,想象中的涩苦淡了许多,只剩茶香与清爽让人沉醉,乐在其中。原来这就是茶的奥秘,只有慢慢品,细细品,才能体会到清苦后带来的回甘。总有人说人生如茶,从前的我不懂,直到今天亲身体验后,我才渐渐理解。不曾想,这平平无奇的茶叶,背后蕴含的意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江南文化尚雅致,茶文化更为江南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瞬间,“江南”在我脑海里的印象瑜愈加清晰起来,果然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乐趣便在江南水乡处。

篇八: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记忆中,老家深巷里总有它的身影。那时我对它的印象,只停留于“好吃”二字。现在想想,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来,你的。”小孩们攥着零钱争先恐后地购买。他给的糖人总是比其他地儿的要大,所以我们总乐意来这儿买。只见他不紧不慢地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儿糖稀,再对这麦秸杆吹气,随即,糖稀就像气球一样鼓起,再捏上几下,通过各种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最后递给我们,咬上一口,黄糖的香气和香甜瞬间充满了我们口腔,那甜滋滋的味道令人留恋。

我们几个总是拿着糖人到处炫耀,互相比较着谁的糖人更好看,甚至拿着糖人模仿着打架的动作,谈论着谁的糖人角色更厉害,谁输了谁下次请客……

我时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像变魔术似的三两下就把一坨糖变成一个个糖人,那时,我们很羡慕他的手艺,“叔叔,你是怎么做到的?”“跟我师父学的,怎么?你也想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在跟我师傅学了。”他笑着看我,像是看到了以前的他。“嗯。”我心里想着,可是还没有说出口就被母亲拖走了。

后来,我去别的地方才发现,他的糖人做得是多么好。

时光荏苒,恍惚就是几年,……

再一次回到老家,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他没有再像从前一样肩挑挑子走街串卷,而是在路口支了一个小摊卖糖人。他的身旁站着一个小学徒,正认真地看着他演示。我走过去,“要什么?”“画个拿手的就行。”“好嘞,等等哈。”他继续自己的演示,我则在一旁的凳子上坐下。“现在糖人可没人好好做了啊,都是半吊子就出来了。”他看了我一眼,“但总得有人好好做的,不然这手艺可没了啊。”我愣了愣,不知这句话是讲给我的还是给那小孩的。

“好了,现在做你的了。”他撸起袖子,在石板上涂了一层油,用小勺舀起放在一旁的糖稀,在石板上流出线条。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他的手有些抖动但还是把糖人画好了。嘴里总念叨着,老了,不中用了。他看着板上的糖人,摇了摇头,把糖人扔给了小徒弟,又做了起来……直到糖画造型令他满意地点头,他才用小铲刀将糖铲起,粘上竹签,递给了我——嗯,糖的份量一如既往的多。

夕阳从半透明的糖中穿过,散发着柔和香甜的光。在这光芒中,童年美好的回忆又浮上我心头。“下次再来!”他笑着,头上的白发被夕阳染成金色,脸上的皱纹更显沟壑纵横。我挥挥手走向远处,再回头,只在朦胧中辨认出一大一小两道身影,似乎一个在说,一个在听。

糖人,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并不仅仅因它本身的香甜,只因那些值得纪念的童年时光,更因那一代代糖人师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篇九: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江南小镇,素雅而又别具一番风味,令人心生向往。秋光正好,为何不去这人间理想处领略其中的古色古香呢?说走就走。

秋日的周庄,少了游人,显得更安静了。我缓步行于小桥流水之间,赏着刻在青砖灰瓦的岁月。午后阳光正好,透过泛黄的柳叶,洒落在我身上。白墙黛瓦,临水照街,碧绿烟波这般悠悠韵致,令人神怡。清风徐来,落叶在空中摇摆,缓缓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伴着暖阳,完成了它最后一旅。细风划过小渠,河面涌出细纹。拱桥横架在小渠上,如一位胡须斑驳的老者,见证周庄的盛衰兴废。时间好似静止,古镇原本的秀美与诗意,此刻淋漓尽致。

江南古镇,一颗古朴的明珠,从古璀璨至今,历史悠久,所留无不珍贵。一砖一瓦寄乡愁,辉煌与浪漫,风雨与沧桑,我也深感其“有意思”所在。

既是水乡,必然要坐摇橹船。湖边垂柳,悠起细鞭敲水月;江里游船,摆摇双桨荡涛波。我特地挑了一叶船娘摇橹的乌篷船,我以为只有女子才能更显江南古镇的温婉。船娘站在船尾,身着青衣黑裤,面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她双脚一前一后,右手握着船桨规律地摇动着,不疾不徐地画着小圆,一圈,一圈,河面亦荡开了浅浅的波纹应和着她;她左手握着固定桨的绳子,身子随着船,随着水波,一同晃动,脚步甚至随意地腾挪着,轻快而灵活。船缓缓前行,驶向小镇深处,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人不自觉卸下紧张、疲惫与焦虑。

我半靠在船舷,看着船桨搅碎酒楼前牌坊的投影,看着溅起的水花在夕阳下闪着晶莹的光芒;听着船娘唱起小调陶醉在悠扬婉转的歌声里,听着小镇市集嘈杂的叫卖声渐渐远去。船摇啊摇,像儿时最喜爱的摇篮,我索性闭起眼感受身边的一切。渐渐地,摇橹声、歌声、水声与风声汇合于同一节拍,缓缓地在暖黄的余晖下,散发出宁静祥和的气息。

我曾把恍惚的记忆,遗落在时光里,浑然不觉。而江南,是那梦里水乡畔的世外桃源,无须拘谨,一切随心、随意,体会江南小镇“更有意思”所在。

我愿作一只归雁,飞过小桥流水、垂柳拱桥,沉眠在江南小镇宁静祥和的怀抱中。

篇十: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暖风微醺的午后,江南小镇的一所民宿中,阳光透过窗上的剪纸,斑驳地晒在发黄的书页上。放飞心灵的日子,缓啜清茶,轻捧古书,一切都市里的纷繁尽皆抛于脑后。

小镇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园林、宅院和民居为主。风格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朗。周边山峦环抱,树木葱茏,这些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江南小镇独具魅力的风景线,看上去真有意思。

窗外驶过一条乌篷船,船没有帆,是人用船桨划的。船夫左一浆,右一浆,驱动黑色的小船前进。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透过窗看,时而芰荷蓊郁,时而鸥鹭振翅,点缀着湖面的宁静。不经意间抬头,如新月般的石拱桥,迎面而来,斑驳的石板历经风蚀雨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淡雅从容。穿过拱桥,小船又划过一家茶馆,挂在屋边的大红灯笼被船撞得前后摇摆着……“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我默默吟诵着,随船渐渐地驶向远方。

走进一家独特的茶棺,给我倒茶的人即将开始表演。他拾起茶匙,将嫩绿的茶叶轻轻放置于杯内。高提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茶叶在水中翻动,阵阵茶香拂面,一套完美的“凤凰三点头”便完成了。

我闭目沉思,清香的茶叶在脑海跳动,那一套泡茶的动作仿佛被赐予了生命,那样生气勃勃,却又恰然自得。如果你想自己泡茶,就最好尽力放空思绪,嗅着清香,将干茶置入茶壶。冲沏,翻腾,涌跃。呷上一口,正疑惑江南的茶水好似没有特殊的滋味,但几乎同时,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口中蔓延开来,富于变化,美妙无比。一口咽下,却又感觉像最初入口一样,淡淡。一颗心慢慢地沉静下来。所以在江南各个民宿都会飘出一阵茶香,几乎每个人都喝茶。老板借此介绍江南茶的历史。江南历代名茶辈出。产茶既盛,茶的买卖自然兴旺。早在宋代就称“江南第一名茶”,销路颇广。19世纪时,江南的茶在伦敦市场上的售价不亚于珠宝。?感受千年的茶文化,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古镇中有一些专门供游客留言的墙,上面满满地记录了对以后生活的向往。踏上青石板的小路,看着两岸白壁青砖的房子,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地点缀在江南的每个角落。小镇的生活可以过得很精致,也可以过得很随意。

小镇的日色变得慢了,人们笃笃定定,说一句,是一句。江南小镇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十一: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一叶一桥簇此城,江南风光别有情。

闲暇之余我在网上游览到了有关江南古镇的资料,照片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向我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呼唤着远方的我。恰逢我正百无聊赖,不如趁假期去江南古镇游历一番,那必然会很有意思……

我独自走在街头,拜访这千年的古镇。小雨婆娑,淋在古镇的每个角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给这静谧的古镇增添上了一丝灵动的气息。雨水滴落于溪水之中,洁白的水花迅速绽放又迅速顺着溪水绵延流长,雨水滴落在街畔的圆拱桥,滋润着纵横的青苔,似老友间亲切的问候;雨水滴落在粉墙与黛瓦,点染出诗意朦胧的水墨江南。我索性将伞收起来,清凉的雨水滴滴落在我心头,这一刻的我似乎与古镇融为一体,宁静而悠然。这难道不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吗?

翌日,我打算去古镇最中心的地方走走,此处一改幽静的氛围,变得热闹许多。草木随风舞动,虫鸣喋喋不休,鸟儿一展歌喉,行人匆匆而过。摇着蒲扇卖特产的婆婆,总带着慈祥的微笑;戴着斗笠外出打鱼的老者,不时低头看看一日的收获;茶楼上倚靠在窗边的男子,正细细品味手中的清茶……

我正逛得起劲,忽一阵特别的味道吸引了我。我走下桥,转过街角,来到一处所在,走近瞧,见一位着背心戴花镜的老爷爷正用手细细摩搓着在盘上旋转的陶胚。原来是陶土的气息,我不禁好奇他手中即将呈现的造型而驻足观看。只见他聚精会神,两眼微眯凝视着陶胚,先是拿出一块厚重的土胚,用细线将其分割出需要的大小,用手揉搓一番,稍一使劲,拍到转盘上。老爷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拍打土胚,使其变成锥形。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环节,他用海绵醮水。润湿手掌和土胚,启动转盘,开始塑形。他两手呈环状,用手掌外侧将土胚拉长,再用大拇指根部向下推,反复多次后,他的手早已沾满泥水,直到陶土不再抖动,他的大拇指从中心位置向内凹深,打薄碗壁,不断修葺平整,再磨出弧度。这一过程细腻而又柔韧,真是无法想象老爷爷的技艺之精湛。待碗成形后,用木具刮除多余的陶土。如此,陶胚便完成了。

他紧接着拿起笔着色彩绘。笔触碗壁的瞬间,老爷爷似乎容光焕发,手腕轻转,素胚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鲜艳亮丽,承载着老爷爷的心血。有幸得知他祖上传下的空瓷手艺,一直被他坚守到现在,光阴似箭,却带不走老爷爷对陶艺的坚持不懈,更是让人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老爷爷用行动书写“文化”二字,着实有意思!

古镇的自然之美,让人眼前一亮,可它的文化之美真正地令人心旷神怡,这属实比看上的更有意思。

篇十二: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愿与时光一并,在此终老。——题记

于文摘上多次读到江南水乡之秀美,我心生向往,似瞥见粉墙黛瓦,柳梢娇翠,烟雨朦胧——那是城市没有的美。终于,假期如约而至,我也来到古镇,一探究竟……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汪沆如是赞叹。踏上青石板路,一丝凹凸不平的年代感略微厚重。春至,不消多言,那芳草萋萋,风晨月夕,早已将小镇拢入水的怀抱。远岸林木扶疏,杨柳依依,间或点缀亭台楼阁,一派悠然闲适之景。

最喜欢水乡的夜。待到明月高悬时,泛舟划开细浪,站立舟头,撑一把油纸伞,飘然而行。远眺两旁人家灯火未熄,隐隐飘出炊烟,言语欢笑。两岸柳丝在烟雨朦胧中私语,无喧无噪,仅剩那静水,煦风,秀景,善人,扣人心弦,俨然一幅绝美的兼工带写之作——远山清墨,粗粗渲染,挥笔,在夜中晕成淡灰;近处人家,使浓墨勾勒,凝神静气,笔皴轻挑,因意成象。两旁草木,抬手一点,泼墨成景,祥和柔静之中,感受“有意思”的巧夺天工。

次日晨,漫步在清幽的小巷,纵横迂回,看似已尽,行到近前却柳暗花明。蓦然间,耳畔涌入娇柔戏腔,声声慢,句句停,引人注意。我不禁移步向前,来到声源——一座戏台,半接水中,台上青衣吟昆曲,台下众客品茶闻。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她翘指,水袖轻抚,靴底铿锵,将600余载风花雪月演绎绝尽,台旁曲笛绵长,三弦连拨。她徐徐缓缓,中州韵娓娓道来,铺卷文化长河,捻指起落,再现百戏之祖的风姿。

拂去往昔迷雾,回首嘉靖年间,曲圣魏良辅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十年足迹不下楼,推敲打磨,使飞鸟晓之踟蹰,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终成昆戏。还魂梦如雪,牡丹亭似烟,她开口一词,云缎翩飞,延之又延,周而复始,心波交织碰撞:“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曲毕,她鞠躬谢幕,众客鼓掌,又捧茶细品,戏文的余韵与茶香交融、绵延。

我亦为其所感,一齐叫好,并于这江南的四水环抱之中,享受沉睡的文化,体会“更有意思”的丰富内涵。

我愿,与年华,在这远比初见更有意思的水乡,度过疏离岁月,拥抱灵魂的净土。

篇十三: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朦朦胧胧的春色中,隐隐约约显出蜿蜒在幽幽清水中的低矮房屋。走近,粼粼波光中漂浮着几株荷叶,叶的碧绿与水的清绿完美融合。春雾将歇处,几座小石桥的影子重重叠叠。桥畔随意泊着的一条条乌篷船,静静地飘于水面,与远处霁日白鹭融于一画。

划一条乌篷船,缓缓前行。近旁酒楼上高挂的灯笼透出浓郁的烟火气,一尘不染的窗阁内时不时传来轻快的音乐声。窗前映出一位姑娘的身影,她正对着一方小镜子梳理着鬓角,清秀的脸庞浮现淡淡的微笑。不远处传来悠扬的乐曲声,靠近听,原来是民乐团在演奏乐府民歌,二胡声阵阵悠扬,琵琶声轻拂春风。周庄的风景淡雅幽趣,平静悠然,让人兴致盎然,似乎极为有趣。

乌篷船在水中轻微摇动,船身慢慢穿梭过一座座小桥。我侧耳倾听,听春水声,听鸟啼声,听戏曲声。忽的,一阵轻微的舂捣声传入耳内,细小又笃定。我随着声音探索来源,不久便找到一个小屋,是一间年糕手工作坊,卖的大多是江南的手工年糕与糯米制品。坊主是一位近90高龄的老爷爷。刚刚的舂捣声,便是他在石碗里舂捣年糕发出的。

黛色的石碗中有些细小的划痕,显出年代的久远,据说是老爷爷压箱底的宝贝。石碗里的年糕还未成形,显出黏腻的状态,颜色白如凝脂,与石碗相映成趣。老爷爷一手握着舂捣棒,一手扶着石碗,先是将舂捣棒垂直放入碗底,待年糕粘上棒子,轻轻提起,在碗边沿顺时针方向反复打圈,适当加入糯米粉,使年糕慢慢结实,形成固体。待年糕初成型后,将碗扣在板子上,轻拍碗底倒出年糕放入木质模具,最后用干净的细竹筷沾上可食用红墨,轻轻点在糕团中央。

店内几乎都是糕团:年糕,汤团,八宝饭,酒酿,方糕,喜糕,条头糕,赤豆糕,粽子……老爷爷一口宁波味道的上海话,讲得平实又励志:“老了没事情做,出来搞点小买卖赚些钞票,体现我的人生价值。上海人都爱年糕,让我想起家乡宁波奉化的年糕。在这种古色古香的小镇上,环境又幽静,弄弄年糕买卖倒也恰意。”

早在20世纪初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时报》上,有则年糕广告这样写道:“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坏最坚洁。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于是他跑去奉化请教老师傅,去年糕厂参观学习。早市开门,他有自己的“营销技巧”:把年糕切片投进水里,水清澈透明,证明他的年糕水浸不糊。在老爷爷看来,把糕做好,无非食材好,工艺好。顾客自然络绎不绝。

而这样的手艺却将要失传。老爷爷说道:“江南特色的宁波年糕想要做的好,工艺太考究。现在年轻人没这个性子慢慢磨,无人接应……”

我告别老爷爷,重新踏上乌篷船,手里多了几块糕团。我轻轻撕开桂花条头糕的油纸,细长的糕上点缀着小小的金黄的桂花,晶莹剔透中现出油亮的光泽。抿一小口,糕触舌尖,桂花的甜香便蔓延口腔,夹带着糕的软糯与油润。我小口小口地品尝,任由船随着水流流过一座座小石桥,一颗颗柳树,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子,流过历史的印迹,流向周庄的尽头与文化的传承……

周庄,不仅风景淡雅幽趣,它所蕴藏的中国年糕手艺老字号文化,比看上去的,更有意思。

篇十四: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

初次走进江南小镇,白墙黛瓦顿时将我引入一个宁静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

脚下的路由一块块石板拼凑而成,碧绿的河水涌动在两岸砖瓦间,远看像绿色颜料滴进了黑白的水墨画;两旁的房屋黑色砖石的尖顶,被江南地区丰富的雨水冲刷得光滑平整,墙角处青苔沿地面爬上了墙,将周围一块染成翠绿色——江南小镇看上去的确很有意思。

几滴银丝落下,河面溅起一朵朵水花——紧接着,朦胧的雨幕从天而降。忘记带伞的我不得不贴着一排窄窄的门廊寻找躲雨处。不远处一家小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店门口有几朵颜色淡雅的花,莲红的,渌波的,窃蓝的,盛开在朦胧的烟雨江南里,凑近一看才发现是油纸伞的伞面。轻盈的伞面绘制着花卉的图案,伞面下是竹子做的伞骨,伞柄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流苏,显出几分与普通雨伞不同的,温婉柔和的美。

我走进店内,见一位老师傅正用小刀削着竹条。他小心翼翼地操控着一台古老简单的工具,从竹条中心慢慢切割,切出一个开槽,又用小刀一下下削尖,干脆利落地削出一丝丝竹屑,那竹屑就像店外的雨丝一样轻盈。

我在心里惊叹于老师傅的手艺,默默驻足观看,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几分钟后,老师傅满意地放下竹条,才注意到我。“师傅,您做的是伞骨吗?”“是啊,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程非常繁琐,有句谚语说:‘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老师傅又拿出一把装好伞面的半成品,捏着画笔勾勒花纹。画笔在他手中没有抖动和失误,慢慢勾画出一朵形象的兰花。他又轻轻把伞转到另一面,生怕刚画好的图案被其他东西蹭到。在这一面,他画上了云朵的图案,仿佛将云雾缭绕的雨中江南融进了轻盈的伞面。

老师傅说,自己做油纸伞的手艺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已经有将近一百多年了。“油纸伞是历史超过1000年的中国传统雨具,它的意义和意境美是工业品无法比拟的。就凭这点,我就想一直传承下去。”

店内的每一把油纸伞都精致得将近完美,充分彰显着老师傅精湛的手艺。我细细观赏着,被老师傅打磨得粗细一致、光滑细腻的伞骨撑起画着花卉与云雾的伞面,仿佛将烟雨江南和世代传承的非遗文化一同收束在其中。走出店外,朦胧的雨幕将我包围,油纸伞仿佛与这幅画面融为一体,好像将要化作一朵娇嫩欲滴的花,融进江南小镇与悠远的时光里。

江南小镇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不仅因为素雅古老的风光,更因为在年代和风雨的冲刷下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这种传承如同油纸伞,看似单薄孤单,轻盈美丽的伞面下却有着坚实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69018550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推荐4篇)
  •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初三记叙文(精选14篇)
  •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记叙文(精选6篇)
  • 我是小小讲解员作文500字五年级(精选5篇)
  • 我是小小讲解员作文300字五年级(精选5篇)
  • 最新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通用底部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