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问题,从未因科技而消亡
在科技的浪潮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全球。它们如雨后强力生长的爬山虎一般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购物、阅读、出行、娱乐、工作、学习,无所不在。它们的无处不在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方世界的大门,无数的问题通过这扇门得以迅速地解决。开阖之间,举手之力,豁然开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汇聚起的知识海洋尽收于我们的俯仰之间。
面对这样的巨变,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恐怕并非如此。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的发展极大的缩短了我们获取答案的时间,信息如洪流般涌来满足了我们无尽的求知欲。但是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科技所解决的,往往是那些已知的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坐享其成,无需过多思考似乎就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殊不知,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往往是那些未知的,需要人们去探索答案的问题。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千百年来,这些未知的问题犹如夜空最闪亮的星星一般指引着我们探索求知的方向,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试想,如果没有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牛顿又如何能在苹果落地的瞬间洞察出万有引力的奥秘?如果没有对国与家关系这一问题执着的思考与叩问,又怎会有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流传于后世的振聋发聩的《天问》和《离骚》?如果没有对问题的不懈追求,又怎会有爱迪生发明出的点亮世界的第一盏灯泡?
未知问题推动科技的发展,科技成为解决已知问题的工具。科技架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三者相辅相成。问题,从未因科技而消亡,反而可以激发更多更深的思考。我们开始探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开始思考人工智能迅速普及过程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开始审视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这些,科技无法直接给出我们答案,需要我们在快步走中静下心来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智慧去探索,去求知,而后交给时间去沉淀。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推动的科技发展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眺望远方,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美的风景。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还有更多未知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这个过程中,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反而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刻。而这些问题将会给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不可以满足于现状,得意于现状,而应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勇敢地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让我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携手科技,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吧!
篇二: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以问载道无远弗届
当“标准答案”如纸张般纷至沓来,我们却困囿于“信息茧房”里浅尝辄止,甚至迷失真理灼见,问题的多与少,则又变成了一个疑问。如此唯有勤于思考,格物致知,方能明确心中的方向,行稳致远。
探明当下弊病,用实践寻求回答。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问题的解决看似变得唾手可得。殊不知新时代的科技在便利人们的同时,亦有愚人之趋势。连手机软件都被冠以“极速”名号。不少人被快节奏洪流裹挟,沉溺于无休止的“奶头乐”的舒适圈里,延迟满足被无限制地弱化,失掉了定力,碌碌无为,而那些肯下苦功、专注一物的人最终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君可见,许振超精益求精,在集装箱装卸领域潜心钻研,创造出“一钩准”的振超效率;年过七旬的焊接领军人艾爱国,用半生心血连续浇铸出了举世瞩目的建筑奇迹;作家徐怀中对壁十年,终成“牵风一记”,让我们懂得以专注与坚守为念,必成回响;费孝通深入田野考察乡土社会,不满足于书本教条,用一次次采访奠定中国社会学之根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曾写有这样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个叫陈少白的读者写信给他,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此话不错。为彻底弄清事实,他就留心观察,历经二十年后,专门写了《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来表达感慨。其穷究物理的精神,尤其值得学习。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科技盛行以来,工具理性已压倒了传统的价值理性。人类对效率的追求已经战胜其固有的善良品质。我们看到,物质昌盛的时代,世界战乱仍频,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封锁触目惊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用道德来回应。关注科技进步,努力修炼自身之懿德,才是我们应采取的守正态度。
所有冰面之下,都蕴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回答何为蝴蝶效应、何为平行时空,但可以辨析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吗?可以揭示其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玄机吗?退一万步说,纵使人工智能把宇宙之间所有关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的知识巨细无靡地解答了,它又是否能从根本上揭示苏格拉底那三个经典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千年前德尔斐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仍历历在目,正所谓,“好问则裕,自问则小。”又说我思故我在。因此,我们应学会呵护独立思想的种子,增长才干武装头脑,以人之慧驾驭人工之智,方能于浪潮翻滚时代乘桴浮于海而游刃有余。
作为青年,面对风云变幻,当永葆上下求索的热情,以思为核,以问载道,善借智能东风,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且问且新,在一次次的疑惑与解惑中奋发图强,阔步前行。
篇三: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科技创新与人文智慧齐飞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智能医疗和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的工作方式帮助我们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然而,这种前所未有的便利是否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
人工智能虽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其并不能代替人类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是无法被代替的,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而人工智能只能依照指定的程序创造出公式化的产品。
由梵·高创作的著名绘画作品《向日葵》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及的。
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判,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了许多个人的信息,如果这些数据遭到泄露和滥用,将会影响个人得失乃至整个社会的秩序。人类智慧依旧需要被利用起来,完善科技构建,共创繁荣。
此外,人工智能的普及也带来了就业的压力。科技领域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增长,两者的相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
便捷获取信息的背后,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思考的懒惰,当获取答案过于容易时,我们可能会过度依赖现成的答案,而忽略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需要培养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以应对真正复杂的问题。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对基础问题的困扰,却不会减少我们的问题。相反,这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仍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来解决难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在人工智能与人文智慧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创新与发展。
篇四: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乘AI之风跨问题之海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科研成果正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视野,而人工智能是无可争议的、最耀眼的一颗辰星。它以其令人惊叹的计算力和创造力,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遇到的问题会随之减少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快地解答了问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艾迪生曾经说过:“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思考与学习是一直相伴的。回首过去,我国在计算机领域起步较晚,却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不少重大成就。比如,“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和速度居世界前列;我国语言识别技术也相当发达,曾获得世界第一的成果。这些人工智能的智慧,无不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求。
人工智能的推广,不是美杜莎的眼睛,将人类石化在原地,而是加快人类思索的步伐。正如塞翁失马一般,凡事都有双面性。人工智能在造福于我们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ChatGPT这种语言模型,节省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能更好地注重复杂的知识。但有时它会提供错误答案,而人们如果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就失去辨别能力。人工智能是匹千里马,只有“以其道”、“尽其材”、“通其意”,才能如风般前进。
我们的问题不是对人工智能进行诘问,而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综合传感器、导航定位、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学科知识,才能具备无人驾驶的AI能力。
希腊诗人荷马有云:“明智地解决问题,耐心地执行。”人工智能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便捷途径,而不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行阻拦的枷锁。
三体中有一段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的历史问题铸就了人工智能的成就,它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它亦反映了我们广阔的未来。
我们要如大鹏借六月息一般,借人工智能之风,跨过问题之海。
篇五: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勇立时代潮头
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发展是时代发展之趋势,是新时代人类文明之伟大成就。
人类文明从最开始的刀耕火种,至春秋时的铁犁牛耕,再到近现代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再一次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新的技术文明时代又拉开了帷幕。
谈到人工智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几名美国科学家就开始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人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竟然成为了现实,人工智能正在悄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润物无声”地改变一切。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可见在当时的通信之艰难,却不曾想今天早已“天涯若比邻”。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今天已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是时代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
不得不说,互联网抑或人工智能给我们生活极大的便利。遇事不决上互联网搜索引擎似乎是大家常用的方式;互联网上的各种专业APP也在不断帮助大家解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腾讯视频、抖音等娱乐视频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于个人而言,我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受益者。我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每当去到一个陌生之地便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哪里有风景名胜,哪里有美食佳肴,又有何需要注意的细节,又应当如何赏玩美景,又如何体悟人文之底蕴等都成为了问题。互联网上可以提供的丰富信息,便起到了旅游向导的作用。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和利益,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存在两面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负面问题,需要人们理性认识。
首先是网络世界诱惑多,极易成瘾。于自我控制力弱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虚幻的网络世界,尤其网络游戏让多少青少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以致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出现各种人格及行为异常。对于没有辨别力和自控力的人来说,互联网可能就是让人颓废的催化剂。
其次,网络学习也并非只有益处。互联网“短、平、快”的特点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自主思考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倘毫不费力地便从互联网上获得了答案,哪里还有孔夫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也便会失去了探索真理的热情。若是关于历史和文化,可能失去其厚重感。互联网的便利似乎也在扼杀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再者,若是常上网的人或许知道,现在的人工智能信息推送会无形制造一个信息壁垒,即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久而久之人们便无法以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会变得狭隘甚至偏激。
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巧夺天工之伟大的发明,一个个非生命体可以有“灵智”,可以代替人完成大部分的工作,甚至可以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近乎无所不能。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究竟可以做多少工作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后人类又应何去何从,大量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后的人类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对真理的探求便是,守正创新,不偏不倚。对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不可盲从,亦不能过于依赖,必须具有驾驭它信息能力和素养,真正使技术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正能量的贡献。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具有批判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顺应时代大势,勇立时代潮头。
篇六:2024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是否曾经动用过“科技的力量”呢?许多人会说,用AI来完成一些任务不是司空见惯的事吗?不用AI真是落伍了。于是乎有些人将AI捧上了神坛,毕竟AI有问必答,人们无需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仅需简单的“Ctrl+C”就可迎刃而解。AI真的无所不知、不所不能吗?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智慧积累与技术进步,故我们的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这种不动脑、伸伸手地解决问题,就像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论”。失去了未知性、探索性的问题,那还能叫真问题吗?它平静地令人心慌,令人恐惧!
人工智能是十分死板的,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缺乏细腻且缜密的心思,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所以,当面对真正的未知——那无人触及的领域,它便茫然而束手无措。
而对未知的探索,恰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头活水,使原本平静的水面泛起点点涟漪,甚至掀起万丈狂澜。没有对楚国命运的未知,屈原又何会悲痛写下长达两千余字的《离骚》?没有对皇冠成分的未知,阿基米德又何会在洗澡时想到如今人尽皆知的浮力定律?没有对外空领域的未知,中国又何会自行研制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筑梦寰宇?所以,我们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探索问题,而非一味地坐享其成,安然享受。
在这样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丛林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只是我们获得信息的工具。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看得更高、更远,走得更稳、更快。在大量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要独立自主地解答“证明题”,探索那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问题不会越来越少,问题是天穷尽的,其深处更是极难想象的,但一定会充满梦幻般的色彩,璀璨斑斓。
在当今信息爆炸、思潮纷杂的社会中,我们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附庸,应该认识到辩证思维的必要性,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科技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到世界的多元,从而适应变化,继承与发扬前人的智慧,致力于人类未来的发展!
最新评论